《周易》是中华传统文化之魂,是中国哲学之原,还是神秘文化之本。想读懂《周易》,必须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常识。
第4篇 类象思维
人类交流,最基本手段是语言文字。为了表达得更好,便有了修辞手法、推理方法。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一世纪,先后诞生三大古典逻辑:中国名辩学,古希腊亚氏逻辑,古印度因明学。因明学由高级僧侣传播,公元五世纪陈那发展为新因明。
图片
厄瑞克忒翁神庙/那烂陀寺/白马非马亚氏逻辑研究思维规律,即演绎法及归纳法,推理有严格的规定性,发展成西方的传统逻辑。
中国古典逻辑未能兴盛,周易勃发使得类象思维长足发展。类象,类比成形象。类象思维即借助形象说事论理。类象思维是具象相伴的类比推理,因而兼有比喻和类比的特点。
类象由此及彼的类比推理,是借助“触类旁通”“心有灵犀”[1]来实现的,起点与结论都是具体形象。以水为例。
图片
亚里士多德/黑格尔/李商隐水的用途广泛,所谓“水可载舟,亦可覆舟”。全在于怎么认识和运用。如果不设前提,便可浮想联翩:
以流淌说事,有“奔流到海不复回”的赞许,有“流水落花春去也”的伤感,有“逝者如斯”的慨叹,还有“柔情似水”的伴随。
以景色说事,“秋水共长天一色”,既有山川壮美的描绘,又有天地苍茫的气势,还有物我交融的格局。
以深广说事,“水天一色”可喻苍凉,“海水不可斗量”可喻气度,“水深不可测”可喻城府。
图片
水载舟亦覆舟/戏水图片
水天一色/长江黄河以柔弱说事,“柔情似水”可喻衷肠,“水性杨花”可喻轻浮,“弱水三千”可喻洒脱。以清淡说事,“君子之交淡如水”指为人清正,“水至清则无鱼”指处事极致,“长恨人心不如水”指世态炎凉。
图片
《道德经》上善若水/《论语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类比推理,是创造性思维,必须以逻辑推理为前提,以实验印证为结论。类象思维,具象之情与说事之理在于某一点相似,如何拿捏,全在于授受同情,所谓“心有灵犀一点通”。否则,它更容易走向误解,甚至荒谬。中国古学常被各执一词,根源在此。“水月镜花”,既可理解为“花容月貌” ,又可理解为“水中捞月”。“高山流水”既可理解为实景,又可理解为知音。这种差异,全在于作者与读者授受之间怎么“一点通”。
图片
高山流水类象思维,是读中国古学应具备的基本常识。类象思维的极致是境界思维。中国古学经典的隽永,正在此。仍以水为例。以滴水说事。“滴水成冰”说严寒,“滴水不漏”说缜密,“滴水穿石”说毅力。以傍水说事,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说便利,“常在河边走,哪有不湿鞋”说拖累,“近水知鱼性,近山识鸟音”说认知。类象思维,魅力与迷雾同在,是因为具象伴随始终,结论的或然性与生俱来。
图片
岳阳楼/滕王阁/黄鹤楼/蓬莱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